1,最几年的一个关键词——“台账”,什么工作都需要留痕,什么事情都需要台账。有一次陪同领导到街镇进行某个项目检查验收,首先去的地方不是实地视察,而且检查“台账”。
被检查单位拿出这个蓝色的盒子,盒子上贴着各种标签——“检查台账”“请示报告”“上级批示”“登记台账”。最终也就领导评价是,台账齐全,验收通过。
据我所知,其实对于这个街镇来说,并没有在实际中花太多心思在实地工作上,但花在“台账”上的时间却是不少。
为什么一直提倡不要留痕主义,但却有这样的现象。在轻易被追责的现今,除了台账,还有比什么更好应对上级检查吗,更容易减少自身风险吗,这构成了一个怪像,台账怪像。
2,各种承诺书。经常上级下文件需要传达精神,下发各种要求,什么要承诺化解家庭矛盾、承诺喝酒后不开车、承诺工作中发生什么错误自己愿意承担责任等等。
然后各种紧急时间让你签,周末让你必须当天回来签,必须工作日的晚上全部人签。甚至有些承诺书,每周签一次。
其实有什么意义吗,这手段恐怕最容易应对上级检查的方式,上级来检查,领导随便拿出工作台账,给上级知道每周都有传达,还有亲自签名。
但实际上呢,签和不签对于个人来说,有不一样吗,难道签了就不用负责,或者因为签了才要负责?都不是,纯粹浪费纸张罢了。
3,没有适当的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但有密不透风的追责机制和惩罚机制。
很多时候的工作方案,先想到的重点不在如何有利于实施,而是在于分清责任,列清楚责任分工,最终让方案成为追责的依据。
近段时间为各下属单位拟稿一份任务进度表,领导看完后不满意,觉得我没有把追责条款写清楚,吩咐我在每一个方案分工和细则的下面附上追责的惩罚方式。
以前工作从来不怕追责,因为只要大方向没错就不会害怕。现在每天上级都下发各种方案,每个方案都挂着不同人的追责条款。随时不知道哪里被追责,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被自己都不清楚的几十份方案追责条款砸中。
前段时间改革了加班补贴,以为这成为基层加班族的春天,没想到最终也可以变味。
辛苦加班的年轻人,跟常年会走位不加班的老油条,最终加班表到了领导手中审批时,居然说为了平衡大家利益,老同志岗位也辛苦,亲自在加班表上帮他们打多几个√,直接把加班费做成平均。让仅有的加班族,可以自我感觉优越几百块加班费差额,荡然无存。
以前试过去一个新单位,领导问我会电脑不,我想了一下自己稍微懂一点,就说了会。
然后,然后就是成了单位的设备维护员,做工作之余帮整个单位修电脑。这个也算了,但每次跟上级报送所有、所有有关电脑软硬件的东西,我都成了责任人。最终不但自己为了怕追责,加班加点做这些工作以外的事,还因为一次别的同事使用电脑的失误,使得自己被追责了。
变成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氛围出现。
所以什么“躺平”这个词成为了热点词汇,不是谁希望的,哪个年轻人没有奋斗的心呢,都是给逼出来。
4,上头领导太多,经常遇到一刀切规定,难以适从。
有时候自己组里分了很重的任务,组长说大家加班熬夜一星期,下周补休一下。
然后下周,中队里就收到上级任务,中队又召集大家加班其他事。
中队的忙完了,突然大队又接到新的任务,说要安排大家15分钟内赶紧回到单位。
大队的忙完了,分局或者支队又通知,紧急任务要求所有人今晚必须落实。
分局或者支队的任务做完了,已经大半个月没休息。市里又突然发通知,所有人这几天都要在岗在位。
终于快崩溃,省里再通知,最近全员上岗。
最后,最后,最后,一个月没休息了,下班快回到家了,又接到领导通知,哪个岗位需要抽调人员去帮忙,让我晚上赶紧过去接着上班,先去两个月帮忙一下。
经常就遇到这些一刀切命令——全部人上岗,全部人取消休息,全部人不得离开单位5公里范围。
上面这一句说得简单,有没想过下面的人是什么状态,这样的安排显得站位很高,但完全不顾及合理、科学安排人力。
5,不努力,说你工作不积极,年底啥都没有;太努力了,说你太计较个人得失,年底照样什么都没有。
在无法衡量工作绩效的体制内,年底能否立功受奖,都靠领导一句话。
曾经试过连续好几年,立功受奖都给了单位里几个完全不加班的老油条。有人因为觉得不公平,跟领导反映,被领导批评说太计较个人得失。单位里谁加班加点多,谁工作积极大家都心里有数,给了几个完全不加班的,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曾经遇到好领导,我猛干了一年,加班加点几乎很少回家,终于给了我奖励。后来换了领导,新来的领导说了一句,近两年拿过奖励的,今年不能再拿,大家要平衡一点。
一句话,几乎把我第二年的辛勤劳动否定了,根据这种个人喜好原则给的奖励,我后来坚决拒绝了。明确告诉领导,我不再要立功受奖,也不再要拉平均的加班费,但也求他别再用什么大饼来骗我加班。
6,加班是应该的,补休是恩赐的。
补休需要登记备案并写明理由,加班登记却只字不提。
补休制度完全没有保障,“补休”这两个字在领导眼里,像是谁提谁就要被挨骂一样。
曾经接到单位通知,领导说经过他们的会议决定,值班24小时的只能补休半天。后来变本加厉,又说经过他们的会议决定,值班24小时后不补休。
那时候我在想,难道他们会议做的什么决定都必须遵守吗,如果再来一个决定说值班后不能睡觉休息,那是否也照样执行。
最恶心的是,领导说以后补休必须做好登记,写清楚补休哪一个时间的加班,做好台账才能补休。
那加班呢,加班都是动不动一个电话,说“再辛苦一下”“再加加班赶进度”。加班时就一句话,到了补休还需要审批备案,补休越来越像恩赐的一样。
7,超短时间上报各种“神仙数”
经常会在上班很忙的时候,接到上级的文件——请于中午12时前上报(接到通知时是早上11时)
例如上报全市有多少民宿房间、某片山上总共有几棵树、某村村民一亩地平均用水用电成本等等,乱七八糟的天文数字,有跟业务搭边的,也有跟业务完全不相关的,而且要求一小时内就上报。
所以我们俗称神仙数,为啥这样说呢,有些东西根本无法统计,而不是像上面想的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恐怕有些数字,只有神仙才能知道,也只有神仙,才能一小时给算出来。
8,鞭打快牛——谁好吩咐,就继续坑谁
曾经试过最恶劣的时候,一个人几乎承担起单位80%-90%的业务。
老同志就如不听使唤的慢牛,领导鞭一下,他动一下,甚至一动不动。
遇到领导吩咐查一下数据,就说电脑不会。
吩咐准备材料,就说文笔不行。
吩咐准备发言,就说口才不好。
吩咐临时加班,就说家里哪里有事。
下班之后,研究股票软件比哪个年轻人都厉害,在微信群里吟诗作对比谁都文笔好,在酒桌上的豪言壮语比谁都口才好。
而不知不觉接下领导吩咐的“快牛”,不断被鞭打,因为不会拒绝,最终什么业务都接下来了。而且做得越快越好,工作就越来越多,领导就鞭打得越来越快。
推脱工作,说自己各种不行的老油条,到年底立功受奖的时候,反而到领导眼前说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业务精通。
然而,“快牛”因为接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工作多,自然给领到挑毛病的地方就更多,反而给领导不好的印象。
最终吃了不讨好,成了一头牛,领导眼中一头笨牛,效率不高的牛,不断被鞭打、鞭打。
慢慢对领导也产生厌恶,领导也对你产生厌恶。反而“慢牛”工作轻松,对领导没有厌恶感,因为他没啥工作,也没啥犯错,领导对他也没太多坏印象,甚至他们还会阿谀奉承一下领导。
最后立功受奖成了慢牛的,快牛只剩下被鞭打得份,从此不断恶性循环。
9,只要是检查、督导、暗访,就必须查出问题,没有问题也要硬着头皮写问题,否则就是检查人员出问题。
做过被检查方,也做过检查方。
先说说被检查一方,现在的氛围是,只要被检查,就一定会被指出问题。
没有大问题,就写小问题。没有小问题,就硬要找一个问题。
曾经试过一次主动积极作为,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解决了问题,结果被上级标注为异常行为,通报下来结论是“没有认真履职,存在虚假数据”。
实际上系统数据设置有问题,所以就觉得我有异常,但其实我现实中是积极主动解决了一件事。
结果通报到了领导那里,我也跟领导说明白了原因,领导也懂了。
反馈报告有三项选择“不属实”“基本属实”“部分属实”
领导说,上级说你有问题,不可能回复说不属实,那选“部分属实”吧。
后来回复内容大概是“情况部分属实,该工作人员不了解系统操作,已批评教育”
经历这个事情之后,我彻底心碎,以后绝对按部就班,能积极把事情做好的,也不要尝试了,按照死规定就做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后来也做了检查主动方。
领导吩咐我,检查必须写不足的方面,如果不写下面有问题,不多记录一些我们检查出问题的台账,到时候下面出一些事,也变成我们检查的问题。
后来被检单位为了应付检查,只能从A业务那里的精力抽出一半搞B内容。接着因为没啥毛病,又只能挑出C、D、E等各种不是问题的问题。那被检单位只有把主要业务A的精力,又放到CDE上面,最后主要业务A只占了精力的10%不到,而不是问题的毛病BCDE却成了90%的精力消耗。
最终搞到各个部门开始不务正业,都忙于应付各种上级认为是问题的毛病,而不是解决真正问题。上级不是神,往往越是上级越不懂基层的流程,越不了解具体的业务,但他们又恰恰为了找出问题,越抓越细,表面上排除了风险,其实不过是排除了部门自身的风险。
风险还是原封不动的依然存在。
10,事事喊整改,随口说倒查。
出现一个新的工作,大家都是想着如果把事情做好,而是先想着怎么把责任划分清楚。
自己的事情,不断内卷,卷到认为无缝可追责。别人部门的事情,最好别管,千万别管,否则责任又乱了。
心想如果是一个创业团队,他们一开始不是通过无间合作,完全的信任,互相鼓励和帮助,而是互相猜忌,互相理清责任,相信这样的创业公司,很难走得长远。
一个庞大的工作,往往挑一颗豆大小的事情,通报整改,开展倒查。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有关的责任理清再理清。
小事情,先倒查,证明我工作抓得细。
原则正确,流程有瑕疵的,先倒查,否则责任到我头上。
我的体会是,如果你完全想理清责任,在制度之下对自己的队友缺乏信任,那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死胡同。
为了落实通知到位一件事,可以看出有多无穷。
通知先用钉钉或者企业微信,明明有“已读”功能,却要回复“收到”。
明明已经说收到了,怕没看清,一个个电话通知。
明明电话通知了,却怕没说清楚到时候互相抵赖,那每通电话都做好录音。
明明做好录音了,怕整理乱了以后追责的时候拿不出来,那每通录音都放在电脑里按照日期整理。
明明电脑按日期整理了,怕不够正规,那专门找一个台账本,整理好一个就在里面打个√

1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就越近似于神。面对美女,不想和她恋爱,你就不会成为舔狗;面对成功人士,你不渴望什么人脉或虚荣,即使他再有钱有权,你也一样不卑不亢。
2放弃向他人证明自己,放弃向自己证明自己。专注忘我地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心无旁骛地去解决问题。当你脚踏实地的走自己的路时,那种拼命想要证明什么的冲动就会越来越少。你也会因此变得轻松、自由。
3你今天怕走冤枉路,明天怕被割韭菜……小账算的精,大账不会算,不去摸清规则和积累经验,只会在重要的节点错失机会。
4你不跳出舒适区,不为知识付费,把薪酬都用在吃喝玩乐的陷阱里,日复一日地随波逐流,突破口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5是骄傲、虚荣、嫉妒和报复,支撑你走到今天。你的成长依赖的是这些负能量,而非天生的善良。
6赚钱就是最大的正能量,赚钱也是最大的厚道。任何人赚钱的姿势都很难看,但努力养家糊口的样子,值得每个人去欣赏。
7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8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低谷期,那时候什么都是真的。
9人因受到的伤害而变得成熟,而不是因为年龄的增加。
10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11自身价值才是一切,所有关系破裂的本质,都是期望落空。
12平静的湖面孕育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创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13莽撞地开始,拙劣地完成,也好过因为心怀完美主义而迟迟不动手去做。
14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就等于这个人的认知质量,并且一分一毫都不会差。
15在成事的道路上别怕拥挤,因为大多数人连基本功都不过关,而且也不够勤奋。
16成功带来的只是一种被包裹的虚幻,只有从失败和错误中,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经验和教训。
17重新开始永远都不晚,就算是周六的凌晨2点,也可以成为你新的起点,时间是一种幻觉。
18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你所爱的、你所擅长的、世界所需要的,全都重叠,并且有人愿意给你付钱。
19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自己的经历像公司档案那样记录,并定期复盘反思总结,你的人生会进步飞快。
20能长久走下去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除此之外的朋友,只是不同人生阶段的同路人而已。好聚好散。
21凡是听不得残酷真相的人,一般都活在婴儿阶段。人的成熟,一半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半是对残酷真相的接纳。
22人先要自保,才有更多力量做其他事。人先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才可能做其他事,而不是做一个热心肠的人。
23要么努力到出类拔萃,要么就懒得乐知天命。最怕你见识打开了,可努力又跟不上,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又软弱无比。
24如果你和自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话,请整理一下你那脏乱的屋子,远离那些不思进取的小群体,忘掉得不到的旧人,请你好好爱自己。
25当你所处的群体,普遍在智力、道德、经验、思考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没办法赋予你一个榜样和目标的时候,合群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26真正阻碍我们学习的,不是那些我们未知的知识,而是那些我们已知的东西。因为已知的东西会构成我们的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会让我们排斥新的东西。
27你并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们竞争。只需要超过绝大部分又懒又笨的人,你就可以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迭代改进。
28无论是你原地升职,还是跳槽高就,都需要成绩和作品的支撑。保饭碗是小家子气,不会成事的,只能是越混越差。不要怕被利用,不要怕被摘桃子,在提升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大胆去冲吧。
29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成不了事的,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些成就,就必须时刻警惕,不要被身边人同化。想有所成就,注定要走一条孤独的路,注定要面对多数人的质疑与反对。你必须直面这种痛苦,承受它,没有其他办法。
30你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你。当一个人要改变时,会被环境视为异类,出现排斥反应。这时你需要强大的定力:他们说他们的,你做你的。不用解释,也不用争论,把时间用在正事上。等你做成了,怎么说都对;做不成,怎么说都错。
31在体力和精力耗尽之后,人太容易沉迷于丝毫不需要动脑的消费内容了。这个时候,人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考状态、无法关注长远的事、更不可能跳出此刻的局面探索更好的生活选项。世界又有这么多聪明的人想方设法地设计出各种速食垃圾引诱你,想不投降都是很难的。

春节过年家庭聚会游戏
  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当然要一起玩游戏开心开心。下面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春节过年的家庭聚会游戏,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适合家庭聚会的家庭获胜游戏
  分南北派游戏:将聚会的人按照家庭分为几组,最好是双数,如果是单数,靠抽签决定轮空哪一个家庭,然后双方按次序出人一对一划拳,赢的人继续战斗,输的则淘汰,换输的家庭中的另一个人继续。如果一个家庭的人全部淘汰,那么另一个家庭则获胜。再和另外的获胜家庭比赛,直到最后一组家庭胜出。划拳的方式要提前约定,是一种拳,还是混合拳,混合拳就是什么都可以用,比如石头剪子布游戏,十五二十游戏,此类的小游戏年会吧网站里有很多的介绍。特殊规则:如一个队伍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将对方团灭(必须是一个人把对面全部赢掉),那么此人在下一次的比赛中有一次免死权,就是输了可以再玩一次。
  你画我猜:一个家庭为一组,面对面的站着,做动作的人面对猜词板,猜词的人背对猜词板。做动作的人可以用手式做出动作,或者用其他句子来形容,家庭另外的人猜词语。做动作的人,不能说出包含所猜的词中的任何一个字(读音相同亦不可),不能说拼音或英文单词。在3分钟内猜对词语数量最多的获胜。可以跳过词语,但不能超过2个。现在有很多的手机软件都有这个应用,可以在ipad上使用。也可自己在纸上打印出来以供游戏使用。
  适合家庭聚会的单人获胜游戏
  三园游戏,游戏规则: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第一个人从果园,菜园,动物园三个当中任意选择一个,例如说果园,接下来顺时针转圈,每个人说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重复,不能停顿10秒,说错的人或回答不上来的要淘汰。同样,起头如果是是动物园,就必须开始轮流说出动物的名字。详细的动物名称参考年会吧网站的三园游戏规则。起头如果是是菜园,就必须开始轮流说出菜的名字。例如果园,苹果、石榴、火龙果、无花果、..
  看谁反应快:家庭中的人越多越好玩,规则:将一副扑克牌给酒桌上的每个人平均分发,但是不能看自己和他人手里的牌。然后按照人数排列定序号。例如,酒桌上有8个人,可编为1-8的序号。如果该人出的牌和自己的序号相同,那大家的手就是拍向那张牌,可以手叠手的拍,最后拍上去的人淘汰。直到最后一个人。
  适合家庭聚会的调节气氛的游戏
  谁是卧底:最好7到9个游戏者,其中2个卧底,一个裁判。游戏规则:在场的人中多数拿到相同的一个词语,剩下的2个拿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语。每人每轮只能说一句话描述自己拿到的词语(不能直接说出来那个词语),与不能让卧底发现,也要给同队的人以暗示。每轮描述完毕,参加游戏的人投票选出怀疑是卧底的那个人,得票数最多的人出局,俩个人一样多的话,重新为这俩个人投票。若有卧底撑到剩下最后三人,则卧底获胜,反之,则大部队获胜。
  选择词语的话要选择有关的词语例如:牛肉干猪肉脯 酸菜鱼水煮鱼 麻婆豆腐皮蛋豆腐 小笼包灌汤包 玫瑰月季 薰衣草满天星 晴川若曦 何炅维嘉 谢娜李湘 孟非乐嘉 天天向上非诚勿扰 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班主任辅导员 包青天狄仁杰 金丝猴大白兔 牛奶豆浆 果粒橙鲜橙多 保安保镖 过山车碰碰车 铁观音碧螺春 生菜白菜 辣椒芥末 猴猿 天龙八部神雕侠侣 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 金庸古龙 赵敏黄蓉 自行车电动车 海豚海狮 沐浴露沐浴盐 洗发露护发素 水盆水桶 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唇膏口红 森马以纯 近视眼镜隐形眼镜 联通移动 东方神起至上励合 泡泡糖棒棒糖 小沈阳宋小宝 土豆粉酸辣粉 涮肉烤肉 气泡水泡 蜘蛛侠蝙蝠侠 木糖醇口香糖 美人心计倾世皇妃 夏家三千金爱情睡醒了 红楼梦甄嬛传 甄子丹李连杰 贵妃醉酒黛玉葬花 纸巾手帕 苏州杭州 香港台湾 首尔东京 红烧牛肉面香辣牛肉面 橙子橘子 葡萄提子
  击鼓传花游戏:一个家庭成员背对大家,在击鼓声中传递花,鼓声停止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要表演节目。可以用手机放歌曲代替击鼓,点击停止按钮,物品传到谁手上,谁就表演节目。希望这些新颖有趣的家庭聚会游戏能为你的家庭聚会带来欢声笑语。

自己按心愿去做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只有使自己难受了,别扭了,才是希望所在。抓到手里的才是真的,可天上会掉馅饼吗?
我看了几十年,就看清了一个人字。人有偏见,人永远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人从来不讲道理,因为他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讲道理。没有谁整你,没有谁说你一句不是,甚至一个难看的脸色都没有,可是你出了局。
几乎每一个有了进步机会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机会是谁给的,自己的根本在哪里,是谁在对自己负责,而且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会。公事公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化的时代改变了权力的存在方式。于是人们知道自己应该感谢谁报答谁,他们口里说感谢组织培养,心里却洞若观火地知道应该感谢谁报答谁。由于利益过于巨大,那些有权签发任免书的人就成了神人,他们的神圣感是由手中权力决定的,但他们却误认为是自己的智慧高人一筹。周围的人不断加强着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误解。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焦虑。
对我这种渴望进步的人来说,这句话简直刻画得入目三分。我们从这句话开始,但不止步于感受的层面,一起探究这句话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么。
一、多巴胺与快感
1、多巴胺是什么?不是什么?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它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研究多巴胺而获得诺贝尔奖。
多巴胺代表快乐吗?并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多巴胺奖赏通路的本质是奖赏,而不是快乐。动物饲养员邓师傅的回答:
奖赏是什么?奖赏就是你做了一次后,你会想做第二次。一般来说,我们获得奖赏都是有实质性的反馈的,比如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的味道和触感等等物理性质信息在转换为神经信息后与奖赏系统相勾连,产生了突触可塑性的变化,你就知道苹果是好吃的而去吃苹果。
快感真是来自快乐的时刻吗?更多研究发现,多巴胺的效用产生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多巴胺≈ want,所带来的是渴望和幻想。
在给猴子糖水的实验中,多巴胺细胞的放电活动 (spiking activity),在猴子获得糖水奖励(R)时显著增加。
接下来,Schultz 使用经典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在给猴子糖水前1秒钟播放一个声音来提示猴子。在猴子习惯了这一关联后,他一听到提示音就会期待糖水。而多巴胺细胞的活动变成了在听到提示音(CS)后增强,因为这一提示预测未来的奖励。注意,在实际获得糖水时,多巴胺活动不再增强,因为糖水奖励已经被预测到了。
2、多巴胺的副作用:成瘾的痛苦
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手机上瘾,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不停的点开“下一条”,即使很累也舍不得放开。这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很爽”,当你强迫自己放下手机,你会觉得很焦虑,多巴胺只是让我们对下一个充满期待而已。
关于成瘾痛苦的生理心理原因,苏小蛇Arrogance提到:
成瘾(英语:Addiction)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功能受损——Wikipedia

在奖励机制中,内啡肽,脑啡肽,内源性大麻素等属于“胡萝卜”型,而多巴胺则属于“大棒”型。前三者给人们带来的是获得后的满足感,而多巴胺给人带来的则是获得前的饥渴感。动物其实都很懒得,“大棒”让动物保持想要吃到胡萝卜应该有的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别以为兴奋就是快乐!你被食肉动物追杀的时候就非常兴奋)。
而“成瘾”则是完全另一回事。即使是在使用成瘾源时,它也只给你饥渴感,却不给你满足感。或者说,它让你产生的饥渴感远大于满足感。即误导你的大脑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赌博为例,赌博的成瘾机制就在于让人误以为“下一把我一定能赢钱”,然而并不,从长期来看,赌博的目的就是让赌徒输得精光。
更重要的是,在成瘾性行为中,我们虽然兴奋、想不断要更多的刺激,但是我们那时候并非快乐着。在一个用电刺激快感区域来“治疗”同性恋的实验中,尽管在类似的实验中人类被试报告“想要更多的刺激”和“引起性欲”
但Kent Berridge 阅读“治疗”过程中的采访记录却发现,却从未有被试说过“电击的感觉很好”或“按下按钮会觉得舒服”这样的话来直接表达快感。
另一种情况下,例如强迫症患者在做重复动作的时候,多巴胺系统保持兴奋,并产生奖赏。结果显然是痛苦的。
一遍遍地刷微博、知乎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开心吗?显然不是。我们只是在寻求奖赏,我们只是被兴奋着的奖励系统奴役驱使而已。如同沙中觅水,在干燥无比无穷无尽的沙砾中苦苦汲取那并不存在的水分。那种对快感的追求是一种“渴”,在沙漠中不断翻寻水分,反而越来越渴。
每次上网找刺激的电影看,玩刺激的动作游戏,过后都有相同体验。
二、内啡肽与成就感
内啡肽(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内啡肽类似于是成就感,内心宁静。
内腓肽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所以内腓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因此内啡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腓肽能够调整不良情绪,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内腓肽的激发下,人能顺利入梦,消除失眠症,并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让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
内腓肽可以对抗疼痛、振奋精神、缓解抑郁;还能让我们可以抵抗哀伤,创造力勃发,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充满爱心和光明感,积极向上,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勾通。
通过上述描述,大家是否感受到,这些内啡肽的功效与我们在做完了一天该做的事情时心情和感受相似呢?此时的我们,内心充实,平静,对自己认可,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逃离快感陷阱,迎接内啡肽的世界
在上瘾行为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耐受性阈值的提高。所以吸毒的人需要持续提高剂量,才能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感受。
与之相反,禁欲反而能让人快乐的。其根本原理是耐受性阈值的降低。禁食一天,味觉变得更灵敏,吃到嘴里的食物味道可被放大。修行、持戒的部分意义是减少大脑中过多的多巴胺受体,以减少被大脑奖赏机制的控制而做出身不由己的上瘾行为。许多人觉得修行者是自讨苦吃,不理解耐受性阈值降低的意义。
多巴胺和内啡肽在爱情中的作用有何不同?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才最长久。在轰轰烈烈地爱过之后,我们需要另外一种爱情物质endorphin(内啡呔)来填补激情。内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于另外一种毒品——吗啡,是一种镇静剂。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感觉。虽然这并不能让人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瘾。一般来说当一个婚姻存在的时间越长久,这种状态也就会越牢固。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夫妻双方已经习惯了内啡呔所带来的宁静。看来让爱情历久长新的关键就在于在激情物质消退之前,分泌出足够多的内啡呔。
如何获得内啡肽呢?关于运动有这样的研究(豆瓣:《促进内啡肽分泌的方法》)
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专家提示:并非所有的运动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现在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常在运动后感到心情舒畅,就是由于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的缘故。如果有一天不去运动,内啡肽分泌减少,人会变得无精打采。
原因是在长跑的过程中,有一个奇妙的“极点”。在那个点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一旦越过了那个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就又会感到振奋。这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这时,继续跑步就变得轻松了。
不旦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静坐、瑜珈等修行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干脆把这些“修行者”叫做内啡肽体验者。在这种锻炼方式中,内在的欣快感是他们的“高峰体验”。另外,深呼吸也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我们在紧张的时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松我们的紧张情绪。气功运动中,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深呼吸,让我们入静。
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的。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寒窗12年的学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抽取血样,内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标。辛苦了一年的农夫,看到硕果累累的果树丰收在望的景象,历经磨难久别重逢的情侣,当见到心爱的人的那一刻,内啡肽一定汹涌澎湃。内啡肽的产生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它带给我们的欢愉,宝贵而稀少。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在成瘾快感(玩游戏、沉迷上网、通宵看刺激的电影等)过后巨大的后悔,空虚感,失落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没有做正事。
对和我一样“对未来有所期许”的人来说,不努力一定很焦虑。多巴胺并不会带来快感,只是大脑“再来一次”的奖励机制在驱使奴役着你。它带来的是焦虑,而不是快乐。
我们都曾经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最好不用付出努力,如小说主人公一般通过奇遇获得一切,然后享受生活。然而,一步到位获得无穷快感之后,会怎样呢?《美丽的新世界》主人公说:
成为人类,必须要有值得奋斗,抵抗,去努力争取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拥有了一切,唯一能做的,仅仅是等待时光的流逝。”
如果一件事开始就很痛苦,人本能就会逃离。真正可怕的是那舒适欢愉表象下的危险。
内啡肽是神奇的,真正的幸福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类在基因层面决定了就只对感受的变化敏感,对绝对水平值很容易适应。所以,要获得长期的幸福,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续的进步。